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早在汉武帝时代,朝鲜半岛就已经开始接触和使用汉字。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因辽东军一名官员被朝鲜国王杀害,派兵征讨,直接灭亡了卫氏朝鲜。随后,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正式开启了中原对朝鲜地区的统治。
从这时起,汉字在朝鲜就开始广泛使用。但实际上,汉字进入朝鲜的时间可能比这更早,因为被汉朝消灭的卫氏朝鲜建立者本身就是中国人。更早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也曾统治过朝鲜半岛。因此,可以说汉语在朝鲜半岛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
此后,朝鲜半岛先后被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个王国统治,尽管政权更迭,当地贵族阶层依然广泛使用汉字,官方文书全部采用汉文书写。即使中国进入元朝时期,朝鲜的高丽王朝仍然沿用汉字,并且培养了大量忠于汉文化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坚守汉字文化,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柱。
展开剩余86%高丽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在位时,明朝建立,朱元璋成功驱逐蒙古势力,将其赶至北方,但北元残余势力仍存。朝鲜国王面对这种复杂局势选择了观望,试图保持中立,避免得罪双方。然而,这种态度激怒了朝鲜国内的士大夫,他们认为汉族中原王朝已经复兴,不应与异族残余政权有所来往。
1388年,李承贵与士大夫势力达成共识,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新政权。新政权立即向明朝太祖朱元璋进呈表文,称自己定名为“朝鲜”和“和宁”两个国号,请朱元璋裁定。朱元璋最终确定国号为“朝鲜”,并将其列为不征税的附属国。此后,虽然朝鲜半岛没有归入中国直接统治,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朝鲜,汉文化得以延续。
在那个时期,掌握汉语成为身份的象征。因为汉字被朝鲜士大夫阶级垄断,普通百姓大多只能口头使用朝鲜语,而朝鲜语当时还没有文字系统。直到李氏朝鲜第四任君主世宗大王即位,他认为普通百姓文盲率高,学习机会少,应当扫除文盲,便命令一批学者发明了朝鲜字母——这其实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就是现代朝鲜语的文字体系。
虽然朝鲜文的诞生方便了普通百姓的学习,但当时遭到大量士大夫的反对。他们认为拥有先进的汉文化,何必发明新的文字,担心朝鲜文会“夷化”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士大夫不希望普通百姓普及文化,因为只有垄断汉字的士大夫才能长久掌控社会权力。
面对压力,世宗大王不得不妥协,承诺不放弃汉字和汉文化,朝鲜文仅作为底层百姓使用的辅助工具,统治阶层依旧使用汉字。由于士大夫的强烈反对,朝鲜文推广受阻,普及率不高。到了第九代君主燕山君时期,情况更糟。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因为百姓用朝鲜文骂他,便一怒之下全面禁止朝鲜文,只准用汉字,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那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积极煽动朝鲜独立自主。随着民族意识觉醒,汉语汉字被认为不再适合独立的朝鲜,几百年前创制的朝鲜文开始重新在民间得到推广。
1897年,李氏朝鲜高宗称帝,国号改为大韩帝国,开始推行汉字和朝鲜文混合使用的政策。此时的韩语书写,类似于日本的假名夹杂汉字的方式。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后,这种汉字与朝鲜文混用的状态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国。
两国政治和意识形态不同,尤其南韩对日本文化的反感极大。由于日语中也大量使用汉字,民众在摒弃日语的同时,也开始排斥汉字。1948年,韩国总统李承晚正式推行韩文专用法,废止汉字的官方地位,韩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政府公文必须使用韩文。
不过,考虑到民众习惯,韩文与汉字混用的过渡期仍然存在,小学也允许有限的汉字教育。60年代朴正熙执政后,正式禁止小学汉字教学,到了80、90年代,韩国社会基本弃用汉字,只使用韩文。
这点从70年代韩国的报纸可见一斑,当时报纸中仍大量使用汉字,不懂韩文的人通过汉字也能大致理解内容。虽然韩国全面废除汉字,但鉴于汉字在朝鲜半岛存在了两千多年,很多历史文献、诗词都是用汉字写成,彻底废除意味着切断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外,朝鲜文字作为拼音文字,存在大量同音异义字的问题。比如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在韩文中“义士”和“医师”发音相同,不了解背景的人容易误解其身份。
随着时间推移,韩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单用韩文导致沟通困难,语言理解能力下降,尤其70%的韩语词汇源自汉字。为此,1998年成立了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开始推动汉字教育的复兴。为了避免民族主义抵触,提出“汉字是东亚通用文化”的理念。
1999年,文化观光部部长申乐均在国务会议上强调汉字教育的重要性,金大中总统也表示不应忽视汉字,认为汉字并用是传承文化的关键。但支持汉字的人士与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依然激烈。
军人出身的李在田曾推动军中强制汉字教育,但2003年金大中卸任、2004年李在田去世后,这些计划遭遇挫折。反对汉字者乘势反扑,随后的政府又走回头路。
近年来,关于是否恢复汉字教育的讨论不断。2011年起,政府建议小学将汉字纳入正规课程,民调显示83%的家长支持。2016年规定2019年起小学高年级教材需标注汉字读音和释义,帮助学生理解专有名词。但文在寅执政后,这一政策又被悄然废止。
现今韩国人对中国态度复杂,全面恢复汉字几乎不可能。但在一些严谨领域,如法律文件,汉字仍不可或缺。韩国身份证上的名字必须有汉字,以避免同名混淆,这也是韩剧字幕中的名字不是简单音译,而是身份证上的汉字。
近年,韩国官方持续削弱汉字影响力。2022年宣布将法律条文中的繁难汉字废除,改用韩文表达。但要彻底割舍汉字极为困难,因为它承载了韩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或许韩国会再次重新拥抱汉字文化。
发布于:天津市大财配资-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个人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