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华儿女身处何方,都会自豪地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西方文化中,龙通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那么为什么中华民族会选择这样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形象作为其始祖的图腾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在中华文化中,龙象征着祥瑞和吉兆。它不仅是仁爱、忠诚、和平和正义等美好品质的代表,而且其形象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多样性。龙,作为图腾,不仅仅是神话中的神兽,更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深厚文化意义。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百家姓中,有四个姓氏的祖先并非龙的传人,而是其他部落的图腾后裔。最为显著的例子是“禹”姓。大禹治水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但根据《山海经》记载,大禹并非普通人类,而是一种具备猛兽特征的存在,传说他有如古时梼杌般的外貌。
展开剩余81%梼杌被描述为具有犀牛的外形,但它并非犀牛。其尾巴长达九尺,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梼杌为兽,无恶不作,作乱人间。”因此,百姓每当见到梼杌,第一反应便是躲避,以免遭受其伤害。聪明的读者或许已注意到,梼杌这种生物如今已不复存在。
关于梼杌消失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梼杌如同恐龙一样,已经彻底从地球上灭绝;另一种解释则认为,梼杌根本就不是一种真实的动物,它更像是一个由部落创造的象征性图腾。历史学者指出,黄帝的孙子高阳氏曾在年轻时过得颓废奢靡,任性折腾百姓。百姓为了发泄对他的不满,创造了梼杌这一形象,将所有丑陋、邪恶的特征归咎于他。高阳氏成长后,并未意识到这一图腾的讽刺性质,反而将梼杌当作了自己部落的象征。高阳氏的后裔,以“禹”姓为主,逐渐在北至黄河、南至长江的广大区域扎根。
另一个与“龙的传人”无关的姓氏是程姓。程姓的祖先据说源自一种叫混沌的怪兽,混沌的形象如同一只奇怪的犬类生物:四肢没有爪子,眼睛虽然存在,却看不见,耳朵虽然有,却听不见。它的存在意味着道德的混乱和失衡。当有德行之人遇到混沌时,常会受到其伤害,而无德之人则会被混沌操控。与麒麟这种象征和平的神兽不同,混沌代表的是混乱和无序。
更有趣的是,混沌并非今天能够找到的真实生物,它同样像梼杌一样,是古人创造出来的象征性存在。混沌的父亲是帝鸿氏,他以危害百姓利益著称,百姓因而为其创造了“混沌”这一名词,意味着不分是非、黑白不辨。程姓的起源与这个混沌的怪兽紧密相关,而混沌最终的悲惨结局也成了历史的警示。根据《庄子》记载,混沌曾受到东南西北四方帝王的恩惠,而四位帝王为报答他,决定给混沌重新开凿耳朵和眼睛,不料这一行为却导致混沌的早逝。
还有一个与龙图腾无关的姓氏——吕姓,其祖先与穷奇有关。黄帝的长子少昊氏因溺爱儿子,导致儿子性格变得非常偏颇,偏向阿谀奉承、不择手段。黄帝看不惯孙儿的行为,将他流放到荒芜之地,百姓因而创造了穷奇这一怪兽,寓意着贫困与荒凉。少昊氏的后代为避免被与“穷”字挂钩,改姓为“吕”。吕姓后来有了姜子牙的显赫成就,他辅佐周文王,建立了绵延八百年的周朝,使得吕姓一跃成为大姓。
另外,姜姓与另一只恶名昭彰的怪兽——饕餮也有渊源。饕餮的贪欲几乎成为了贪婪的代名词。《左传》中提到,缙云氏的后代自幼贪吃美食、贪图财富,欲望无穷,甚至无视百姓的疾苦。饕餮的形象被描绘为一只全身漆黑、脖颈细长的怪物,传说它的胃口无止尽,象征着极度的贪婪。民间常以饕餮的故事警示后代,以防止他们成为如饕餮般的人物。
这四个图腾——梼杌、混沌、穷奇、饕餮,实际上是古代百姓对于某些不道德行为的象征与讽刺。它们代表的是贪婪、邪恶、混乱等负面特质,而这些特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被摒弃。就如同夏朝末年,君主夏桀自视为太阳,认为自己永不衰败,百姓则通过咒语“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来表达对他无奈的愤怒。
因此,尽管这些姓氏的祖先曾被与邪恶的图腾挂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后代不属于“龙的传人”。龙的传人不仅仅是某个姓氏的代称,更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道德的延续。只要后人有德行、有作为,便能洗刷先人的错误,恢复祖先的荣光。
例如,大禹不仅是夏朝的奠基人,他的伟业与忠诚使得他无愧为龙的传人。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举国上下的贤能都与龙的传人紧密相连。程颐程颢等北宋儒者的学问,至今被传颂,他们无疑也是龙的传人。甚至吕后,她是汉朝的奠基者之一,也被视为龙的传人。
因此,龙的传人这一身份并非固定不变,它更取决于后世的评价与行动。只要后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能洗刷先人的污名,彰显真正的龙的传人之伟大。
发布于:天津市大财配资-炒股配资门户配资-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个人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